博客坏了快两天了,两天里更新不了,我竟然有点焦躁不安,看来是得了博客依赖症了。
这两天,在网络和纸媒上,频频出现了“胡德夫”这个名字。说实在的,这个名字早就听过,但直到今天才在网上搜到了胡德夫的歌,听了一遍。
胡德夫人称“胡八首”,(一辈子坚持民间走唱,除了这块《匆匆》的专辑外,只有八首录音的歌流传下来),据说,如果没有胡德夫,就没有后来的李泰祥、叶佳修、梁弘志、罗大佑、侯德建、齐豫等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单凭这句话,就可以说明,胡德夫在台湾流行乐坛的地位。
在贴吧里,有这么一段关于胡德夫的介绍:胡德夫被称为“台湾原住民民谣之父”,也有人叫他“台湾的鲍勃•迪伦”。他是台湾第一位自弹自唱、举行作品演唱会的歌手。1975年胡德夫与杨弦、李双泽一起开启了堪称日后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校园民歌”运动,如今李双泽去世已近30年,杨弦也已移居美国20多年,当年发动“校园民歌”运动的三君子,仅存胡德夫还活跃在舞台上,他堪称整个台湾流行乐坛的“活化石”。除此之外,胡德夫还一直致力于为原住民争取权益的民主斗争,成为一位民主运动领袖。
胡德夫的父亲是卑南族人,母亲是排湾族(这两个族俺今天才第一次听到),他自称是“卑排族”人。其实,除了音乐人的身份,胡德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不容忽视:台湾原住民民主运动先驱。我觉得后一个身份比前一个身份更加有意思点。
只是,现在胡德夫骤然在大陆“火”了起来,这种现象多少有点让人意外。台湾的流行音乐,有着很深的人文烙印,相反,号称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陆,流行音乐却是以主旋律见长的,当然,除了主旋律之外,还有着“恶心人文”——自己的人文恶心,顺便也把别人的人文恶心了,这种恶心人文的能量是巨大的,连胡德夫这样的老艺人也难以幸免。
胡德夫的歌听了一遍,觉得好听,但也仅仅是好听,没有很特别的感觉。再说,他一口原住民的普通话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听力障碍。这或许是年纪跟背景造成的原因吧。跟胡德夫有“代沟”是肯定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心存敬意。
ylcm0720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