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唱:叶佳修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打着一朵细花阳伞
晚风将你的长发飘散
半掩去陀红的面庞
我彷佛是一叶疲惫的归帆
摇摇晃晃滑向你高张的臂弯
苍穹有急切的呼唤在回响
亲亲别后是否仍无恙
来吧让我们携手共行
追逐夕阳的步履
走在林间的小径
流过清清小溪
那儿有一座小小蜗居
等待着我们
踏着夕阳归去
念小学的时学(记不起是几年级了),我们学校来了一个美丽的音乐老师(我们村很小,才一千多口人,全校五个年级差不多一百多个学生。)这个老师可能是刚刚从师范毕业的,穿着时髦,教的歌也跟前任的老师完全不一样。前任的老师是一个老头,教的歌都是按照课本里的。但这个女老师却完全不一样,她所教的歌曲,都是自己亲手油印的歌,这些歌几乎都是当年台湾流行的歌曲,其中一部分也包括台湾的校园民谣。叶佳修这个名字,我就是从这些油印上认识的,在那首《外婆的澎湖湾》的下边这样写着:词曲:叶佳修。
后来通过卡带,才知道叶佳修原来是牛人一个。他是台湾民谣早期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歌曲,几乎都成了流行一时的作品。当时很多当红的歌手,都唱过他的作品。
后来叶佳修的歌听多了,我那种爱胡乱推测的毛病又患了。我老觉得,叶佳修可能是一个农村人,要不,也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从他很多首歌词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佐证。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乡间小路》
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踏着薄暮走向余辉暖暖的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
黄昏的乡村道上洒落一地细碎残阳。。。。。赤足走在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赤足走在田埂上》
另外包括这首《踏着夕阳归去》。
总结了一下,叶佳修不仅是在农村长大的,而且还是一个对农村的“夕阳”有着深刻印象的人。他的歌里,经常出现的意象就是“夕阳”,其他的还有许多有农村特色的词语,比如“炊烟”“老牛”等。
作为一个同样是在农村长大的人,叶佳修的这种关于农村的记忆,对我来说是那样的似曾相识。我们村边有一条江(韩江的支流),江边有一条长堤。小时候放鹅,就是在这条长堤上。记得那个时候,如果哪一天太早把鹅赶回家,肯定要挨大人一顿臭骂。后来放鹅的孩子都学精了,每天傍晚要回家前,都会站在堤上,远远地眺望村子,如果村子里有炊烟升起,那么就可说明,家里在煮晚饭了,这个时候把鹅赶回去,绝不会挨骂。村子里傍晚的炊烟,就像是我童年放牧的一棵消息树,只是现在,炊烟这种有着诗意般的农村景象,也已绝迹。
一直以来,觉得所有民谣,还是得保持着一点点的“呆”和“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民”字来。“民”也是一种立场,对立于“学院派”。如果大陆也有所谓的民谣的话,那至少也要落后于台湾二十年。印象里大陆刮起民谣风,是从一首《同桌的你》开始,那已经是1994年的事了。在《同桌的你》之前,有过一些校园民谣,但都没形成影响。当然,那些没有流传起来的民谣,现在听起来也是很傻的。
后来,高晓松引领了校园民谣潮流,他的歌曲,也越来越不“傻”了,而是越来越细腻和大气,编配也越来越复杂,除了吉他之外,什么乐器都往歌曲身上招呼。无可否认,高晓松的歌曲确实好听,但是,偶尔听一下当时台湾的老歌曲,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首《踏着夕阳归去》,刘文正也唱过,但刘版比起叶版来,就显得特别矫情了。
再八卦的说一句,根据叶佳修在歌曲里的吐字,我可以断定,他的普通话一定说得不标准,就跟我这个南蛮一样,普通话里带着浓烈的亚热带海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