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到正文

一人一个部落

又一个 泡网博客新版 Blog

存档

分类: 未分类

来,我们谈谈一下楼下青草的长势,留意江边第几号灯被人撕去标签,顺便聊聊今天菜市外边路边摊茄子的价格,以及,那个拉二胡的盲人上午的收成。要不,干脆就说说食物卡路里的含量,我甚至不好意思告诉你,我每天中午都吃青菜杂粮。

小区里有几只流浪猫,它们经常在我深夜下班时守在樱花树下,我一打开小区的铁门,它们便四散奔走,偶尔停下回头,眼睛泛着绿光,有警惕却没有惊惶。有天我下班不见了他们,有点怅然若失,就那么一小会。

我已不止一次揣摸我们这里的保安,最典型的是一胖一瘦那两位。胖子年纪很小,憨态可掬,他跟每个进出小区的人点头招呼,逗每一家的小孩,帮老人或拎东西的人拉开铁门,他永远如此热心,每次见他都有压力,因为他的热情会让你守不住脸上出门前刚刚挂上去的那点虚伪。他的体重有两百斤了吧,有天我问起,他骤然有点手足无措,说,一百七一百七,我转身离去时还听他喃喃地补了一句:没办法,吃得不多啊。

瘦的那个,年纪稍大,他在这小区,至少也呆了四年吧。他脸色苍白,认真里有一点实诚,腰板挺直,就好似是一个以前当过兵的退伍军人。他从不与人搭讪,但极有分寸,比方说吧,每次回来,只要见到保安亭里坐着他,我就不用示意他按钮开门,径直走到小区门口,一推门就开了。他好像比胖子保安更熟稔每个住户的脾性,像我这种马大哈,估计他早已没有琢磨的兴趣啦。在小区的公告栏看过他的照片,下边有他的名字:苏世界。

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有的刚刚出生,有的正在蓬勃生长,有的徒劳地对抗衰老,有的没心没肺的活着,有的,悄无声息地失踪,死去。

我的生活被硬生生地掰成两半多。一大半是工作,它总让我投入宏大的叙事,关心民生的多艰,指点江山的缺憾,关心遥远而陌生人的生死,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伤感落泪愤怒,然后还被标榜这一切的人欺骗出卖侮辱。

另一大半是我的河南滨江东生活圈,这里的人都有一肚子的人情世故鸡毛蒜皮,他们表面看上去甚至不像工于思考。他们互相素不相识却和平共处,他们在每一片阳光里点头微笑点头问好,然后各自赶路,连灰霾的浓淡都不屑多闲话一句,他们比活着的状态优雅了一点点,举手投足,都是俗世红尘的魅力。

两半多里的"多",当然是指那个所谓的故乡。我经常会想起那里的人的狰狞和卑劣,我打心眼里不喜欢那个我出生并生长的地方。但偶尔,有一些往事总会不其而至,让我内心荡起一点点的温暖,就那么一点,很浅。

写完这句,我想去江边,探望一下第45号灯。它的标签早被人撕掉,但我还是能一眼认出它。

老家

在六月溺水的孩子和夕阳中孤注一掷的金凤花
祠堂前的塘水被抽干
小庙里 神一本正经不食人间烟火
深夜江边
路人甲抱着一个活婴 将其交给往生

雕楼年久失修布满弹孔 营营役役的男女面目无辜
一只鸡吃了邻家稻谷引起咒骂
你们将人边人的奸情晾在烈日下

这块热土 盛产谣言与傻子
还有少数基因优异的精神病
老头在村口讲着故事 牙齿被劣质烟熏得非常暧昧
昨夜田地里有人偷了一百斤茄子
三傻家女儿发育过快 因为恋爱事故喝了农药

他们没有愚人圣诞他们的日子只有农历
送葬队伍很长 智者说这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肯定有很多鬼笑容可掬 掌管着村里每个角落
多年以后我想回去看看 拍拍鬼们的肩道一声朋友啊岁月静好

舞台空空 我坐在台下孤零零
那里的一切连3D都算不上仿如布景
城市里瘟疫蔓延无人幸免
有人恬不知耻地教训我 说
老家有一个别称叫故乡

记2

Apr 17

四月是个伤感的月份,我们总会在这个月里悼念一些人。

记1

Apr 1

最近看了《文学回忆录》,陈丹青整理出版的,关于90年代一群画家在美国听木心讲课的笔记(历时5年)。

被大陆评论家讥为“文艺老清新”的木心,近两年之所以迅速“红”了起来,真是一个颇为微妙的现象。但我觉得,用这种标签式的语言来定义木心的价值,并暗示其不咋的的做法,确实有点不负责任。

我的一点读后感:其实,《文学回忆录》里,打动我的,并非木心的文学方面的观点有多牛逼(或者确实牛逼,但以我的资质,真的不甚了了。)我感兴趣的是,木心在讲课之余,旁逸斜出穿插于其间的议论,这些议论乍一看有点类似于心灵鸡汤(联系讲课的语境,我不这么认为。),但却是一个读书人品性的体现。说实在的,这不是一本学术书籍,这是一本私人场合的讲课的内容的集结(但不能排除,讲者有其野心,想借此方式把自己的思想传世,这也没什么不好。)

倒是有一点,木心给我的感觉是坦诚火热的,有点寂寞,又有点高贵,有点欲言由止又不得不一吐为快的书生气。这种读书人的性格,倒是跟大陆的所谓文人格格不入。

通读一遍,虽不甚懂,但确实也有了一点收益:至少,世界文学有了一点目录性的记忆,再说,像我这个段位的读者,确实没必要太懂,不求甚解倒是很适合我的状态。

直觉,木心的诗应该是写得不错,对他的小说,却不抱什么希望,关于此人,接下来读一本他的诗集就够了,其他的没必要再了解。

陈丹青写的文章,我一直挺瞧不起的,但他结集了这本回快录,我还是要肯定他:功德无量。

事情就是这样,满腹牢骚的人永远满腹牢骚,弱水三千,咱们就各取一瓢饮吧。

————————————
好久没有来更新博客,谨以此帖,问候多年未见的穆愚和马大哈两位老师。